杭州净慈寺,坐落于杭州市的西湖南岸、南屏山慧日峰下,与雷峰塔遥遥相望,是西湖历史上四大古刹之一,也是中国著名寺院。
净慈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,后周显德元年(954年),由吴越忠懿王钱弘俶创建,初名“慧日永明院”。钱弘俶迎衢州道潜禅师入寺,道潜禅师在这里首先开坛说菩萨戒,他也被尊为净慈寺的开山祖师。道潜禅师还曾请求将黄妃塔下地宫内的金铜罗汉十六尊移置净慈寺,钱弘俶应允,这也为净慈寺增添了一段传奇色彩。
北宋时期,净慈寺名僧辈出,他们遍访名山,弘扬禅宗佛法,净慈寺也受到了宋王朝的重视,宋太宗将永明院改名为“寿宁禅院”。南宋时期,随着政治文化中心的南移,净慈寺迎来了鼎盛时期,当时寺宇宏伟庄严,殿、堂、阁、楼、轩等多达三十二座,寺僧达千人,香火旺盛,被朝廷评定为江南禅院“五山”之一。
展开剩余62%南宋时期,寺院也曾数次被烧毁重建,绍兴九年获赐净慈报恩光孝寺之敕额,从此改名净慈寺。元明清时期,净慈寺依然命运多舛。明洪武十一年,净慈寺重铸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,这就是“南屏晚钟”的由来。因为钟声洪亮,再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,晚钟敲响时,钟声穿穴回荡,传播山谷,远飘大半个杭城。
清康熙南巡时,以天将破晓,“夜风清朗,万籁俱寂,钟声忽响,响彻云端”之由,将其更名为“南屏晚钟”,成为西湖十景之一。康熙还曾御题“净慈禅寺”额,乾隆也曾游寺并题“正法眼藏”匾额。
近代以来,寺庙逐渐走向衰败,直到民国时期,寺僧陆续募修净慈寺,规模逐渐扩大,但抗日战争期间,殿宇因日寇侵杭又遭受摧残破损。
现今所见的净慈寺多为新中国成立后修缮修建,目前形成了分前、中、后三重大殿,有金刚殿、大雄宝殿、三圣殿、观音殿、钟楼等建筑,以及御碑亭、运木古井、永明塔院、如净墓塔等历史遗迹。
发布于:江苏省